TOB熱門賽道迎來D輪融資火熱表象之下卻暗藏危機
數字是一種精確的追求,一種理性的精神。
正是這種追求,激發并驅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;亦正是這種精神,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物質、道德和社會生活。
(圖片來源:網絡)
但當互聯網的迅猛崛起,突然地發生在商業世界里時,數據在人為的操縱下,開始具有了非理性化的利益盲目性和虛無特征。更不用說,在各類公共平臺上泛濫成災,以至于需要定期清理的水軍、僵尸號等虛假數據樣態。
這也導致很多創業者及從業者的憤慨。比如原淘寶直播負責人趙圓圓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:“現在一場直播,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戰報寫新聞稿了。”
今年被吹上風口的在線教育行業,屢次曝出造假丑聞,如好未來夸大輕課銷售數據、跟我學多次被香櫞做空報告質疑?;ヂ摼W教育產業資深人士徐華告訴媒體,“根據目前已曝出的情況來看,互聯網企業、包括互聯網教育行業數據造假問題有些嚴重。”
另一個火熱賽道電子簽約也同樣造假頻發。在消費日報網等媒體曝出廠商e簽寶D輪融資造假后,上上簽創始人兼CEO萬敏11月6日發朋友圈直言:“e簽寶從來沒有一次官宣的數字是真實的,我們早已見怪不怪。”
賺錢的本質是認知變現,而非造假造成信息差的“掛羊頭賣狗肉式”發展。由此,互聯網世界的商業演進,在行業責任與公共義務上,仍然任重道遠。
互聯網業務數據造假為何如此猖獗
只需花70元,就可以在抖音直播中刷100個“機器粉”觀看數據,觀看時間長達2小時。在某平臺直播中,更是120元能買到10000個機器粉觀看數據。這不是道聽途說的軼事傳聞,而是數據造假亂象的一個側面。
其實,數據造假背后,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。
比如今年 6 月,金華市市場監管局經過初期層層排查,最終破獲一起組織網絡刷單的案件。在本案例中,主事者陳某依靠著出售刷單軟件虛增直播間流量,一年獲利可達上百萬。據監管部門介紹,當事人陳某為商家用戶個性化、不限刷單數量的提供各類平臺的虛增圍觀人數、評論數、點贊數等服務。而之所以互聯網業務在數據表現出如此混亂的現象,其主要原因無外乎利益驅使。低成本、低風險帶來的高收益,使得互聯網數據造假屢禁不止。其次,由于互聯網對于線下產業的全方位滲透,使得各行各業的規范化發展路徑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。進而各類轟動業內的數據造假手段也在不斷精進,并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狀態。
當然,最為關鍵的原因仍然在于,一切都是流量惹的禍?;ヂ摼W有很強的虛擬性,一家網站的估值是多少,一個App應用的估值是多少,一個互聯網項目能值多少錢,這都是很難去評估的。而為了衡量互聯網項目的經濟價值,閱讀量、活躍用戶數量、銷售額等以數據量化為基準的評價體系應運而生,并成了主要的KPI考核制度。
由此,當一個企業或平臺表現出的流量越高、用戶越多、銷售額增長越快,就意味著這個互聯網項目的市場價值就更大,進而拿到更多更高的融資。
可以說,“流量”成為令不少互聯網企業存在、運營和成長的立足點與生命線。于是,唯流量馬首是瞻,就可能催生大量急功近利、造假成風的現象。
融資額6億“變”10億?電子簽名行業虛火涌動
不僅是業務內部造假,在業務發展上的不誠信,也往往會對行業生態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負面沖擊。
以電子簽名行業為例,這是一個在2020攀上新高峰的互聯網業態。這個賽道,不僅有著原生的上上簽、e簽寶、法大大等創業公司,騰訊、阿里、字節跳動、京東等巨頭也紛紛跑步入場,表現出被全球資本市場一致看好的勢頭。不過,在行業的熱潮之下涌動著的,則是急迫的虛火:有行業資深人士指出,國內電子簽名行業呈現出業務數據造假橫行,且部分廠商在公開信息上不誠實等負面現象。
騰訊科技等媒體就曾表示,虛報融資已經是潛規則,“80%以上的創業公司都會虛報融資,人民幣變美元,融資金額乘以3倍5倍太平常,甚至乘以10倍的都大有人在,而把根據業績情況分階段到位的投資變成一次性融資更是普遍做法。”
這種情況在電子簽名行業尤其為甚。
11月3日天極網爆料某電子簽名企業迎來D輪融資,融資額高達10億元。但據消費日報網等媒體調查,該電子簽名企業為e簽寶且本輪融資實為6億元。此外,e簽寶C輪融資對外宣布為6.5億,真實融資額為3.6億,縮水近3億元。
同時,消費日報網文章中宣稱本輪融資非常蹊蹺,達晨、深創投等領投方對賽道內的另外的知名公司上上簽、法大大都沒有做盡職調查、沒有拿到行業業務數據、沒有做任何對比,就直接鎖定e簽寶敲定了如此巨額的人民幣投資。
另外,e簽寶宣布其D輪融資是業內首個。但事實上,電子簽名行業內另外兩家公司上上簽和法大大均已完成6輪融資,但是對外宣布均為C輪,所以e簽寶的表態并不嚴謹。
在營收水平上,e簽寶早在2018年就宣稱營收過億,成為中國電子簽名首家億元營收企業。對于新興SaaS創業公司來說,營收過億是一個重大里程碑,標志著公司已經站穩腳跟。
(數據來源:IDC中國電子簽約軟件市場份額報告)
但消費日報網提到,在一篇公開報道中據IDC報告顯示,e簽寶2018年營收數據為280萬美金,折合1968萬人民幣左右,遠遠不足億元營收規模。
另外,很多電子簽名平臺的業務數據也疑問重重。
疫情期間,e簽寶方面表示,在釘釘上微應用的開通數,是節前的10倍以上。法大大運營負責人對媒體表示:“網站日均用戶注冊量是平時的8倍,峰值更可達20倍。”
(數據來源:e簽寶、法大大公開媒體報道)
用戶數激增,意味著電子簽名平臺的合同/簽章簽署量激增。但無論是e簽寶還是法大大,其在媒體上對外公開宣布的數字都顯示:這兩家平臺的月均合同/簽章簽署量在2020年反而是呈下降趨勢。
在市場份額上,百度搜索結果顯示e簽寶、法大大則均稱自己為第一,表現出自詡自封的烏龍。
可以看到,在一些公開融資等業務發展信息上的矛盾事實乃至丑聞呈現,都表現出這一行業的部分廠商缺乏嚴謹的契約精神,和彌漫著急功近利的短視立場。尤其是電子簽名行業的發展本身就立足于對紙質合同,存在虛假套印、“陰陽合同”等風險空間的擠壓,卻通過不實造假塑等行為造了真正的行業風險。
可以說,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市場產生的冒進盲目思想,無疑會對行業的平衡有序發展產生打擊。數字認證產品市場總監陳珊珊在接受采訪時就公開表示,目前電子簽名市場的火更多的是創投上的火、新聞宣傳上的火。
當潮水退去時,才能知道到底誰在裸泳。
股神巴菲特的這句警言,在互聯網流量市場也同樣適用。新興的電子簽名行業,因其獨特的網絡效應、廣泛的應用場景,成為智能時代服務萬千企業的基礎設施。
但是,在魚龍混雜的資本方、一線互聯網巨頭涌入的當下,部分廠商卻迷失在造假或信息公開不誠信中。乃至于只是為了取悅VC和市場,而透支行業未來。做契約的公司,卻在違背契約精神,這無疑是互聯網數據亟待求真背后的諷刺事實。
真正的電子簽名獨角獸,需要苦練內功。
真正的互聯網產業發展,也需要祛除數字自圓其說的“哲學化”,還原其本真面目。